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初中作文 > 初二作文 > 内容页

勿骄勿卑

城里人的傲骄,乡下人的自卑,都不过是被生活中的乱象遮蔽了双眼,看不透城市与乡下社会之间的本质与联系。但费孝通的《乡土中国》,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为人深思的一面,读来令人感叹不尽。

《乡土中国》一书通过城市与乡土社会各方面的对比,让我们读者可以认识乡土,思考乡土,理解乡土,更好地体会乡土文化。在《文字下乡》中,教授的孩子与乡下的孩子一同在乡间小学学习。“我”对被老师恭维而感到窃喜,却在田野间发现那些“聪明”的孩子在抓蚱蜢时不如乡下孩子灵敏。由此看来,“圣人不一定为圣,愚人不一定为愚”,通过纸面知识来判断一个人的愚蠢与否是不明智的,我们更该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发展。其次,对于乡下社会,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,当时文字在乡间所起的作用并不大,所以乡下的孩子并非智力有问题,只不过缺少学习的环境罢了。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,那么在相对封闭的乡下,推行文字下乡的方式就更应该因地制宜,多番考量。因自己接受知识能力强而窃喜的人,也要想想自己是否真的聪明,是否真的高人一等。

“人靠本能,还是靠记忆?”本书《再论文字下乡》章中又提到一个问题。“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,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方法,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,走同一条道路,他先走,你后走,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,口口相传,不会有遗漏。”对于乡土社会来说,“日出而起,日入而息”,生活节奏已刻入了身体的本能,不需多加记忆,身体便动起来。人们挨着住,乡土社会又较封闭,所以每个人所走的道路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别,所以在人生这方面,老者通常会向年轻人传授经验。俗话说: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,其实不错。经验的世代传递在乡土社会中更是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。

礼治并不代表着不守法,若一人心中有良知,注重道德修养,又怎会不守法呢?虽然现代生活强调的更多是法治社会,但乡土社会中,懂法的人不多,他们更遵循“礼治”的教化。“礼治”虽不如“法制”那般有强制性,但若你不做不道德的事,在乡土社会中可是会被唾沫“淹”死的,就连打官司都会被认为教化不够。“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,而是在身内的良心,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,注重克己。”初中的政治课上,老师也说过:道德的范围比法律广,那么其影响力理应成正相关,所以礼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取的,这不可否决。

问题好比一个多面体,要从不同角度看才得以观全貌,乡土社会虽然相对封闭与落后,但在某些方面却也显出智慧与开明。骄傲或自卑都是狭隘的表现,不如勿骄勿卑,扬长补短,成就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