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初中作文 > 初一作文 > 内容页

大江东去,淘不尽,千古风流

“初读好书,如获良友;重读好书,如逢故友

-- 题记

狼烟纷起,战鼓擂响。箭在弦上,男儿为何不拔?

塞北秋风,江南杏雨。江山如画,英雄为何不争?

佳人乱世,笑靥如花。倾城倾国,你却为何不得?

初读三国,我看到的是“豪情义气冲云天,歃血为盟桃花园”的义薄云天。且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,拨乱济危,终在夷陵之战的连营烈火中化为灰烬;再看关羽徐州之战与兄长走散,千里走单骑,过五关斩六将放弃曹操的高官厚禄;更休说总角之交的周瑜与孙策了。虽然他们的时代已成过往,但他们的英魂却永世传送,永远值得后世敬仰与学习。

再读三国,我看到的是“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”的忠君爱国。

诸葛亮本躬耕于南阳,不求闻达于诸侯,在当时只是小小徐州牧的刘备的邀请下出山,后来刘备屡次战败,丢兵卸甲,好不落魄。可诸葛亮从未易主,一直为蜀汉燃烧自己的生命,直到星落五丈原,仍在为国操劳。当今我中华虽不比蜀汉之危势,但我辈的责任并不比丞相少。因为我们的征途已不在一隅之地,而在于整个世界。

复读三国,我看到的是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”的任重道远。

东汉末年,十常侍作乱,何进招董卓进京,曹操以身事贼,舍命刺董,真有“周公吐铺,天下归心”之气魄。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 孙权九岁便入敌营外交,要回父亲尸首,十九岁便接替兄长,承继基业,二十六岁就率领江东部众拜曹操百万大军,这难道不是任重道远的体现吗?

三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年代,知人善任的刘备,单骑救主的赵云,阴狠狡猾的司马懿,足智多谋的诸葛亮,残忍奸诈的曹操,虽有夸大的成分,但不可否认的是:三国英杰因演义而家喻户晓,三国演义也因那个时代而留名青史。

历史从不缺乏英雄,但被铭记的人却在少数。

我们虽然不一定要流芳百世,但起码也要效仿前人,修身明志,不屈不挠,就算不能治国安邦,救灾济世,亦能事业有成,造福一方,此成道也。